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,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,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、中学作文、大学作文(论文)。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,这里是一米范文编辑sky帮大家...
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,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,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、中学作文、大学作文(论文)。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,这里是一米范文编辑sky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春节习俗的作文精选5篇,仅供参考。
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篇一守岁,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,也叫除夕守岁,俗名“熬年”。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,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:
太古时期,有一种凶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“年”。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
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:
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
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,梁朝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: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。”
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。
春节习俗的作文 篇二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这首《元日》充分描写了古代人是如何过年的。而这其中的“新桃”,即春联,也是中国人过年的几大要素之一,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。而在我们家乡,也有这种传统习俗——写春联、贴春联。
我们是腊月廿五回老家的。到家的第二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写春联了。买红纸、研墨、给毛笔开锋、做浆糊。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,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后,我们就开始写春联了。
但在写春联之前,我们还有一件事要做——想春联。毕竟,要挂一年的春联可不能草草了事。于是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旁,冥思苦想,每个人竭尽所能,想出了几十种春联。但最终我们采用了爸爸的一副:
“子去迎春晋新户,牛来抱福贺万疆。”横批:“新家祝好”
既然想好了春联,就可以写了。只见爸爸拿起毛笔,双膝弯曲,身体微倾,蘸了蘸墨,一笔一画,工工整整地写好了春联。写好后一看,那字还真是有一点书法大家的味道了。当然,写字时也闹了一个小笑话:爸爸把“疆”字右半边的。两个“田”写成了“口”。我和妈妈不由得哈哈大笑,爸爸倒不以为意,潇洒地在“口”内加了个“十”就完成了。接着把毛笔递给我,“你来写横批!”,我也乐于奉命,深吸一口气,拿起毛笔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下横批,我对这几个字颇为满意,爸爸却评论说“倒也算齐整。”
写好春联,就可以贴春联了。我们拿出了自制的浆糊,用刷子沾上一点,轻轻涂在春联背面。然后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,把春联在墙上铺开、抹平,就贴好了。望着新家门前的两副大对联,年的气息扑面而来……
春节习俗的作文 篇三我跟随父母在平湖求学,而我的老家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,那里鸟语花香,绿树成荫。我回过老家许多次,每一次都陶醉在它的美丽景色中,那就是——重庆。
刚进入腊月,重庆人就忙开了。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,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个月准备是不行的。其中最主要的当数“梅干菜扣肉”和“灌海椒”。“梅干菜扣肉”看似简单,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、嫩滑爽口,是要下一番工夫的。“灌海椒”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,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,到了除夕,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。我吃年夜饭时,光闻到它们的香气和看到它们的样子,就已经垂涎欲滴了。
大年初一,我们都不出门,守在家里。听妈妈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,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,那天不能睡午觉,会成为“霉”睡,会一年倒霉的意思。当然,这一天,大家都必须多说吉利话,不能说丧气话,预示新年大吉大利。
大年初二我们就开始拜年了!当地人称为“走人户”,意思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。我们还在大年初二之后吃了顿“转转饭”,就是在亲戚朋友之间轮流吃饭,一家负责一天的`饭菜。通常吃饭后打牌,大家一边打牌,一边聊天。我们小孩子就在池塘边、树林里尽情地玩耍。
重庆过年时的习俗很有特点吧!其实我们的新年习俗还有许许多多,还有很多美味可口的食品和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在等着你们。如果你很好奇,那就请你亲自去重庆走一趟,相信你一定会收获颇丰!
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篇四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,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。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,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。比如,扫尘、贴春联、贴窗花、倒贴"福"字、画年画和守岁等等。
"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",在古书《吕氏春秋》中记载,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,此外,扫尘还有"除陈布新"的含义。
春联也叫对联、桃符,它以对偶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,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。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,春联分为上联、下联和横批。
"福"字,指的是福气、福运,春节贴"福"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。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,人们干脆把"福"字倒过来贴,表示"福“倒”了"。
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,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。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《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》的木刻年画,画的是王昭君、赵飞燕、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。
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:"焰火耀长空,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,金龙腾大地,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"!
说到永康的春节习俗,那可真是多啊!让我给你细细道来。
掸尘:农历腊月二十四,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掸扫去室内、家具及厨房各角落的灰土尘埃,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,于来年不利。
贴春联: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等。每逢春节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。
倒贴"福"字:在贴春联的同时,大家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"福"字。"福"字指福气、福运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人们干脆把"福"字倒过来贴,表示"幸福已到"、"福气已到"。
谢年:在除夕,永康城乡各地鞭炮阵阵,家家户户按照传统习俗摆出了方桌,点上了红红的蜡烛谢年,祈福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祭祖:在我们这里,正月初一,不是先拜年,而是先去祭祖。每拜完一个祖坟,就在坟前放鞭炮,为了让祖宗保佑我们。
拜年:祭完祖,就是拜年了。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打扮得整整齐齐,出门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
怎么样,看了我们这儿春节习俗,才知道各地习俗每什么太大的差别吧。
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篇五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,最热闹,内容最丰富的的传统节日,普天同庆;春节又称“过年”,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;节日的形成,源远流长。古代春节,叫做元旦,元,始也;旦,晨也,即一年之始,也叫三元,岁之元,日之元,月之元。最早定春节为新年在汉武帝初元年。
过年之前,我们要“扫尘”,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。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地祈求;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;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,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
还有贴春联,春联也叫门对,对联,对子,桃符等,它以工整,对偶,简洁,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每逢春节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
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之一,守岁之俗由来已久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天”,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在炉旁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通宵守岁,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赶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;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。
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这些春节民俗便是我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了。